期刊好文|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999—2022)(文/李春梅)
提 要:本文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文献(1999—2022)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发展特点,这一时期可分为初步发展阶段(1999—2010)和加速发展阶段(2011—2022),总体呈现研究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但质量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数量不足,研究范围有限;2)研究问题不够聚焦,理论基础缺乏适切性;3)研究范式/方法使用不够规范;4)研究的反思性及循环性不足。本文倡导研究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本土特色理论,坚定行动研究信念,加强反思性;同时拓展研究主题和扩大研究者群体,形成“高校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共同体。
关键词:行动研究;高校英语教师+;反思性;循环性
DOI:10.20083/j.cnki.fleic.2023.02.085
1 引言
教师行动研究是实践者探究和评价自己工作的研究形式(McNiff & Whitehead 2011)。它能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赋权教师改进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Mertler 2009),对推动教育理论发展、培养教师和管理者的职业态度,推动教育变革作出重要贡献(Elliott 1991;王蔷、张虹 2014)。行动研究于20世纪末进入我国英语教育领域,该时期的主要文献引介行动研究作为英语教学研究方法(黄景 1999)、将行动研究作为师资培养和职业发展途径(吴欣 1996;吴宗杰 1995)以及介绍国外相关教师教育(王蔷 2001)等。进入21世纪,研究形态多样化,高校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共同体(王蔷等 2010)、跨校英语教师研究共同体(常小玲、李春梅 2015)等逐步形成。2010年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英语教学/教师行动研究研修班已举办六期。2016年,第四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开设“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取向的教师行动研究”专题研讨,表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正在快速发展。笔者梳理1999—2022年间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现状、问题,提出对策,期待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进一步繁荣发展。
2 文献来源与梳理方法
2.1 文献来源
本文综述高校英语教师开展的行动研究。笔者按照主题词“行动研究”“英语”“外语”“高校”检索1999—2022年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外语类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和集刊)论文,共有15本刊物的56篇论文符合要求,期刊包括《外语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中国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外语学刊》《当代外语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和《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中国外语教育》),其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和《外语界》发文较多,分别为10篇和8篇。
2.2 梳理方法
文献梳理分两步进行。一是结合发表时间和发文数量,以2010年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主要依据为2010年起,大规模行动研究研修班开始举办,大批高校英语教师开始学习并开展行动研究,2011年起文献数量骤增。二是按照研究类型将文献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凡提供行动研究对象、实施方案、评估和反思等要素的论文,即为实证研究;未能提供以上信息的论文为非实证研究。
3 总体趋势
表1显示1999—2022年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总体概况。从论文数量上看,第一阶段只有19篇,第二阶段有37篇,增长近一倍。从研究类型看,实证研究增长较快,第二阶段(35项)约是第一阶段(13项)的2.69倍;其中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的比例从第一阶段的13∶6(即2.17∶1)上升为第二阶段的35∶2(即17.5∶1)。实证研究中的教学类研究增长明显,从11篇增长到33篇,增长2倍;教师专业发展类研究匀速发展。非实证研究总量不多,其中引介和理论探讨类研究数量下降明显。综上,实证研究的增长趋势表明,行动研究范式正逐步融入高校英语课堂实践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研究中,认可度和关注度有所提高;非实证研究的下降趋势表明,引介国外行动研究的阶段接近尾声,而与英语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有理论深度的研究难度较大,综述研究保持每10年一篇。
4 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4.1 初步发展阶段(1999—2010年)
本阶段的非实证研究主要引介国外行动研究概念、特点、步骤、模式(李晓媛、俞理明 2007;田凤俊 2003)、探讨或综述行动研究与本土英语课程/课堂的结合(彭金定 2000;阮全友等 2005;支永碧 2010)、对比本土理论(行动教育)(支永碧 2008)等,探索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行动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呼吁教师应用行动研究思想和方法,完善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本阶段的教学类实证研究主题涉及英语技能培养(如方子纯 2006;郭尔平等 2002;郑敏、陈凤兰 2000)、专业课程改革(如王丽娟 2009;吴格奇 2005)和教/学模式优化或验证(如体验式教学[王丽娟 2009]、自主式和小组合作式学习[高鹏、张学忠 2005;王笃勤 2004]、以写促说模式[朱甫道 2007])等方面。研究基于整体语言教学观(朱甫道 2007)、言语行为理论(方子纯 2006)、“做中学”(王丽娟 2009)等理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类实证研究涉及职前教师课程改革(王蔷 2001)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黄景 1999)等主题。
本阶段是行动研究进入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后的初步发展阶段。研究者边学习理论,边尝试实践,充分领会并践行“教师即研究者”(Stenhouse 1975)和“做中学”的理念,是“实践的行动研究阶段”(王蔷、张虹 2014:17)。研究者初步意识到语言教学理论对行动研究的意义,更关注学习者认知能力,其整体教学观、合作意识和互联网应用意识开始萌芽。
4.2 加速发展阶段(2011—2022年)
本阶段的非实证研究包括行动研究元认知内涵探讨(王晓军 2012),我国英语教学行动研究综述(李志雪 2015)及行动研究和辩证研究范式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流程等方面的对比(文秋芳 2019)。研究兼顾纵向历时和横向共时的维度,为研究者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并从哲学高度做研究指引。
本阶段的教学实证研究主题增加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常晓梅、赵玉珊 2012;李莉文 2011;吴青 2012;杨华、李莉文 2017)的培养,和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阮晓蕾、詹全旺 2021)、翻转课堂(王洪林 2015,2017,2019)、内容与语言文化融合式(杨华、李莉文 2017;赵燚、向明友 2018)、基于问题/项目式(陈水平 2013;秦枫等 2013)、TRACK框架混合式(钟维 2014)、口头汇报教学(辛铜川 2013)、多元反馈(陈功、宫明玉 2022)、会谈式反馈(王筱晶、郭乙瑶 2021)、深度交互式学习(王洪林 2021)、反思性跨文化教学(郑萱、李孟颖 2016)等。所研究的课程环境更为多样化,增加小品戏剧课(黄金葵 2014)、BTI文化翻译课(杨晓华 2012)、英语教学法(李新涛等 2015)等。研究者理论意识增强,理论基础覆盖多元读写(冯德正 2017)、深度学习(陈功、宫明玉 2022)、转化学习(郑萱、李孟颖 2016)、生态主义(王晓军、高新艳 2015)、学习者自主(林莉兰 2015)、“信息差”(王志远 2015)、支架理论(王筱晶、郭乙瑶 2021)等多学科领域,并可喜地出现“续”理论(周一书 2019)等我国本土教学理论。本阶段也出现更多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研究,如MOODLE学习平台(王洪林 2021)、微群(钟维 2014)、百度贴吧网络论坛(石晓玲、吴淑君 2015)、Range软件(黄金葵 2014)。教师专业发展类行动研究主题兼顾宏观的教学团队建设(王晓军、陆建茹 2014)和微观的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李新涛等 2015)。
本阶段是行动研究在我国加速发展的阶段,研究逐步向全面纵深发展,开始出现高产作者和多轮、多主题研究,走向“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阶段”(王蔷、张虹 2014:19)。研究者反思性提升较大,但尚未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反思延伸至生活各个方面,不局限于教室和教学)(Schön 1983)。研究者关注学生多项能力,全人教育意识、跨文化意识及本土化意识均有提升。
5 存在的问题
由上文可知,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理论依据和分析评价工具均有拓展,研究质量有所提升。研究数量曾在短期内(2011—2017)骤增,这可能与当时高频举办行动研究研修班有关。2018年有较大回落,近两年研究势头回升。为将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推向新高度,有必要总结现有问题和不足,以利前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研究数量不足,研究范围有限。从总量上看,56篇论文与2738所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庞大的英语教师队伍相比,数量很小。从发文比例看,排名前两位的期刊共发表18篇行动研究论文,占其刊文总量(2760篇)的比例微乎其微(1∶153.33)。列入本研究范围的期刊中尚无行动研究专栏或专刊。从主题范围上看,研究者对教学评估方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关注不多,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新兴信息科技、非主流类型院校(如民办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等)、农村地区英语教育等问题关注较少。
第二,研究问题不够聚焦,理论基础缺乏适切性。教师需要梳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聚焦一个关键问题,而不是试图面面俱到(Burns 2011)。有些研究者罗列零散问题,缺乏分类、取舍和归因分析,且研究缺乏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给研究者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帮助研究者掌握解决问题的手段、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王蔷、张虹 2014)。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是其研究范式本身,而是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学科理论。以王艳艳、王勇(2013)的研究为例,作者列出7个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如学生对听力课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评估方式单一等,但未能分析问题间的关联,亦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导致研究缺乏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指导,只套用行动研究循环模式指导实践。其他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如郭尔平等 2002;王晓军、高新艳 2015;辛铜川 2013)。
第三,研究范式/方法使用不够规范。行动研究范式以实践为导向(陈向明 2008),可兼容多种研究方法解决实践问题,但与其他研究范式有本质上的不同。如传统的实验研究,遵循“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证主义路径,研究者提出问题,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者与实践者分离,情境与现象分离,问题解决途径和研究结果具有可复制性,崇尚“技术理性”;行动研究基于“反思理性”,提倡“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提出研究问题,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开放式循环,不断完善行动,开展实践和研究。二者的哲学基础、研究目的、路径和模式截然不同,但均通过行动改进教学,因而易混淆,误导研究实施及论文撰写。表2展示行动研究与其他研究范式的混淆方式及混淆表现。
第四,研究的反思性及循环性不足。行动研究是教师“有目的、有理据、有监控、有反思的行为”(文秋芳 2011:62),反思是关键。现有研究在行动前、中、后的反思均有待加强。有的研究(辛铜川 2013)在行动前调查和行动后反思中,逐一列举调查问题、回答及课堂观察日历,文章冗长,这说明教师对行动前的问题分析和行动后效果检验的反思均有待深入;另有研究(如常晓梅、赵玉珊 2012;彭梅 2012)缺乏行动反思,对方案的实施情况描述不足,导致方案调整不及时,影响研究效度和行动效果;还有研究(如石晓玲、吴淑君 2015;邬易平 2019;郑敏、陈凤兰 2000;钟维 2014)仅反思实施效果或研究方法应用,未能提出下轮行动的改进方向,不符合行动研究提倡的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的特点。目前高产作者、多轮研究匮乏,不利于行动研究的推广和普及。
6 解决对策
以上问题需多方合力,组建行动研究共同体来解决,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拓展研究主题,扩大研究者群体,形成“高校英语教师+”模式。
研究主题方面,既可拓展高校英语教学主题,如英语教材的课堂使用与评估等,发出一线课堂声音;亦可融合新兴技术和其他学科,探索智慧课堂/课程/教室建设、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等前沿主题;以及民办高校、农村英语服务、农村大学生英语教育等问题,重视对中国本土特色的描述和研究。
组建多种形式的共同体可扩大研究者群体,统称“高校英语教师+”模式(见表3)。共同体开展行动研究可增强其有效性和创新性,“比单兵作战要强得多”(文秋芳、任庆梅 2010:80),是继“获得模式”和“参与模式”后的第三种教师学习模式——“拓展模式”(陈向明 2021)。
另一方面注重与本土实践结合,构建本土特色理论;坚定行动研究信念,加强反思性。
行动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Mertler 2009),适切的理论是解决行动研究问题的基础。无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内容理论”还是“方法理论”(文秋芳 2019:391),都来自实践,又反哺实践,是确认核心问题、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目前行动研究的理论探讨可沿着了解前沿动态、厘清范式异同、结合本土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英语行动研究(微)理论的方向开展。研究者可通过学习相关文献(陈向明 2008;李小云等 2008;刘良华 2001;王蔷、张虹 2014;文秋芳 2019),辨明范式差异,开展规范研究;选择“切入点小、焦点清晰的”具体问题(文秋芳 2019:389),在“做中学”;单独撰写行动研究报告,不嵌套在其他研究中,避免混淆范式而误导读者。
文秋芳(2012:39)指出,研究者要“有敬业精神和执著追求,面对自己的教学要勇于超越,不断前行”。笔者呼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行动研究者坚定信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难题。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及管理者构建宽松、开放的行动研究环境,支持教师积极投身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反思性。加强反思性,需要实践者敏锐感知实践,在情境中进行“回顾式”交谈,将反思结果转化为行动,保持二者的持续运动,检验出实践理论的弱点,探索有用的行动策略(陈向明 1999)。第三,教师通过对话、研讨开展多维度批判性集体反思,如行动前确定亟待教学干预的、可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好解决、可过后解决、无需教学干预的问题先不予考虑(张文娟 2017);行动中详细记录实施过程、深入分析,增加反思维度(如反思方式、习惯、信息技术应用等);行动后检验问题是否被解决,行动者的意识和能力是否提高,实现求“真”更求“善”的目的(陈向明 2008)。期待涌现更多高产研究者,如王洪林(2015,2017,2019,2021),王晓军(2012),王晓军、高新艳(2015),王晓军、陆建茹(2014),期待发展多轮深入研究(如钟维 2014)。第四,各期刊开设高校英语教学行动研究专栏,刊发更多符合该刊宗旨的行动研究论文,推广行动研究范式,为英语教学行动研究者提供更多分享成果的平台,促进外语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的长远发展。
7 结语
本文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文献(1999—2022)进行回顾,梳理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本文倡导高校英语教师重视与本土实践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行动研究(微)理论;坚定行动研究信念,加强反思性;同时,倡导教师拓展研究主题,扩大研究者群体,形成“高校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共同体,并优化高校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推动高校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焕发新生机,迎来新高潮。
本文发表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3年第2期第85—91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作者简介
李春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师发展。
【提示】在线阅读与下载
1)在期刊官网
(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4BIQ2pta_ETlzdis7_lfVmWAYVh8PFQrnxtAsHYwBtkNwyWPi4fYsKeT2dIzKj6MBBWBckjr2suJodmGSy39HO_oU2tFFVXy7a7AEaaKmPtkCbZsHssu4Q==&uniplatform=NZKPT(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相关阅读
期刊好文|韩国英语数字教材的编制特点与启示(文/廖晓丹、陈坚林)
期刊好文 | 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王立非、栗洁歆)
期刊好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修订原则和教学实施建议(文/俞希、王守仁)
期刊好文 | 抓住机遇,推进创新,全面提高高校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文/武世兴)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分类与论文撰写(文/文秋芳)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研究到论文的转化(文/邱琳)
期刊好文 | 外语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评析:以英语演讲为例(文/孙旻)
期刊好文 | 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概念、内涵、定位与内容(文/郭英剑)
期刊好文 | 高校日语与区域国别的学科融合发展路径思考(文/武萌、周异夫)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知网下载全文~